你的技术成长战略是什么?
推荐语:波波老师的一篇文章,写的非常好,不光是对技术成长有帮助,其他领域也是同样适用的!建议反复阅读,形成一套自己的技术成长策略。
1. 前言
在波波的微信技术交流群里头,经常有学员问关于技术人该如何学习成长的问题,虽然是微信交流,但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小伙伴们焦虑的心情。
技术人为啥焦虑? 恕我直言,说白了是胆识不足格局太小。胆就是胆量,焦虑的人一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怀有恐惧。识就是见识,焦虑的人一般看不清楚周围世界,也看不清自己和适合自己的道路。格局也称志向,容易焦虑的人通常视野窄志向小。如果从战略和管理的视角来看,就是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不足,没有一个清晰和长期的学习成长战略,也没有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计划+严格的执行。
因为问此类问题的学员很多,让我感觉有点烦了,为了避免重复回答,所以我专门总结梳理了这篇长文,试图统一来回答这类问题。如果后面还有学员问类似问题,我会引导他们来读这篇文章,然后让他们用三个月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,去思考和回答这样一个问题:你的技术成长战略究竟是什么? 如果你想清楚了这个问题,有清晰和可落地的答案,那么恭喜你,你只需按部就班执行就好,根本无需焦虑,你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做出成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;否则,你仍然需要通过不断磨炼+思考,务必去搞清楚这个人生的大问题!!!
下面我们来看一些行业技术大牛是怎么做的。
二. 跟技术大牛学成长战略
我们知道软件设计是有设计模式(Design Pattern)的,其实技术人的成长也是有成长模式(Growth Pattern)的。波波经常在 Linkedin 上看一些技术大牛的成长履历,探究其中的成长模式,从而启发制定自己的技术成长战略。
当然,很少有技术大牛会清晰地告诉你他们的技术成长战略,以及每一年的细分落地计划。但是,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他们的过往履历和产出成果,去溯源他们的技术成长战略。实际上, 越是牛逼的技术人,他们的技术成长战略和路径越是清晰,我们越容易从中探究出一些成功的模式。
2.1 系统性能专家案例
国内的开发者大都热衷于系统性能优化,有些人甚至三句话离不开高性能/高并发,但真正能深入这个领域,做到专家级水平的却寥寥无几。
我这边要特别介绍的这个技术大牛叫 Brendan Gregg ,他是系统性能领域经典书《System Performance: Enterprise and the Cloud》(中文版《性能之巅:洞悉系统、企业和云计算》)的作者,也是著名的性能分析利器火焰图(Flame Graph)的作者。
Brendan Gregg 之前是 Netflix 公司的高级性能架构师,在 Netflix 工作近 7 年。2022 年 4 月,他离开了 Netflix 去了 Intel,担任院士职位。
总体上,他已经在系统性能领域深耕超过 10 年,Brendan Gregg 的过往履历可以在 linkedin 上看到。在这 10 年间,除了书籍以外,Brendan Gregg 还产出了超过上百份和系统性能相关的技术文档,演讲视频/ppt,还有各种工具软件,相关内容都整整齐齐地分享在他的技术博客上,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高产的技术大牛。
上图来自 Brendan Gregg 的新书《BPF Performance Tools: Linux System and Application Observability》。从这个图可以看出,Brendan Gregg 对系统性能领域的掌握程度,已经深挖到了硬件、操作系统和应用的每一个角落,可以说是 360 度无死角,整个计算机系统对他来说几乎都是透明的。波波认为,Brendan Gregg 是名副其实的,世界级的,系统性能领域的大神级人物。
2.2 从开源到企业案例
我要分享的第二个技术大牛是 Jay Kreps,他是知名的开源消息中间件 Kafka 的创始人/架构师,也是 Confluent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 CEO,Confluent 公司是围绕 Kafka 开发企业级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公司。
从Jay Kreps 的 Linkedin 的履历上我们可以看出,Jay Kreps 之前在 Linkedin 工作了 7 年多(2007.6 ~ 2014. 9),从高级工程师、工程主管,一直做到首席资深工程师。Kafka 大致是在 2010 年,Jay Kreps 在 Linkedin 发起的一个项目,解决 Linkedin 内部的大数据采集、存储和消费问题。之后,他和他的团队一直专注 Kafka 的打磨,开源(2011 年初)和社区生态的建设。
到 2014 年底,Kafka 在社区已经非常成功,有了一个比较大的用户群,于是 Jay Kreps 就和几个早期作者一起离开了 Linkedin,成立了Confluent 公司,开始了 Kafka 和周边产品的企业化服务道路。今年(2020.4 月),Confluent 公司已经获得 E 轮 2.5 亿美金融资,公司估值达到 45 亿美金。从 Kafka 诞生到现在,Jay Kreps 差不多在这个产品和公司上投入了整整 10 年。
上图是 Confluent 创始人三人组,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组合,一个中国人(左),一个印度人(右),中间的 Jay Kreps 是美国人。
我之所以对 Kafka 和 Jay Kreps 的印象特别深刻,是因为在 2012 年下半年,我在携程框架部也是专门搞大数据采集的,我还开发过一套功能类似 Kafka 的 Log Collector + Agent 产品。我记得同时期有不止 4 个同类型的开源产品:Facebook Scribe、Apache Chukwa、Apache Flume 和 Apache Kafka。现在回头看,只有 Kafka 走到现在发展得最好,这个和创始人的专注和持续投入是分不开的,当然背后和几个创始人的技术大格局也是分不开的。
当年我对战略性思维几乎没有概念,还处在什么技术都想学、认为各种项目做得越多越牛的阶段。搞了半年的数据采集以后,我就掉头搞其它“更有趣的”项目去了(从这个事情的侧面,也可以看出我当年的技术格局是很小的)。中间我陆续关注过 Jay 的一些创业动向,但是没想到他能把 Confluent 公司发展到目前这个规模。现在回想,其实在十年前,Jay Kreps 对自己的技术成长就有比较明确的战略性思考,也具有大的技术格局和成事的一些必要特质。Jay Kreps 和 Kafka 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技术战略和实践课。
2.3 技术媒体大 V 案例
介绍到这里,有些同学可能会反驳说:波波你讲的这些大牛都是学历背景好,功底扎实起点高,所以他们才更能成功。其实不然,这里我再要介绍一位技术媒体界的大 V 叫 Brad Traversy,大家可以看他的 Linkedin 简历,背景很一般,学历差不多是一个非正规的社区大学(相当于大专),没有正规大厂工作经历,有限几份工作一直是在做网站外包。
但是!!!Brad Traversy 目前是技术媒体领域的一个大 V,当前他在 Youtube 上的频道有 138 万多的订阅量,10 年累计输出 Web 开发和编程相关教学视频超过 800 个。Brad Traversy 也是 Udemy 上的一个成功讲师,目前已经在 Udemy 上累计输出课程 19 门,购课学生数量近 42 万。
Brad Traversy 目前是自由职业者,他的 Youtube 广告+Udemy 课程的收入相当不错。
就是这样一位技术媒体大 V,你很难想象,在年轻的时候,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是:不良少年,酗酒,抽烟,吸毒,纹身,进监狱。。。直
到结婚后的第一个孩子诞生,他才开始担起责任做出改变,然后凭借对技术的一腔热情,开始在 Youtube 平台上持续输出免费课程。从此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战略目标,然后人生开始发生各种积极的变化。。。如果大家对 Brad Traversy 的过往经历感兴趣,推荐观看他在 Youtube 上的自述视频《My Struggles & Success》。
我粗略浏览了Brad Traversy 在 Youtube 上的所有视频,10 年总计输出 800+视频,平均每年 80+。第一个视频提交于 2010 年 8 月,刚开始几年几乎没有订阅量,2017 年 1 月订阅量才到 50k,这中间差不多隔了 6 年。2017.10 月订阅量猛增到 200k,2018 年 3 月订阅量到 300k。当前 2021.1 月,订阅量达到 138 万。可以认为从 2017 开始,也就是在积累了 6 ~ 7 年后,他的订阅量开始出现拐点。如果把这些数据画出来,将会是一条非常漂亮的复利曲线。
2.4 案例小结
Brendan Gregg,Jay Kreps 和 Brad Traversy 三个人走的技术路线各不相同,但是他们的成功具有共性或者说模式:
1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长期战略目标。
- Brendan Gregg: 成为系统性能领域顶级专家
- Jay Kreps:开创基于 Kafka 开源消息队列的企业服务公司,并将公司做到上市
- Brad Traversy: 成为技术媒体领域大 V 和课程讲师,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
2、专注深耕一个(或有限几个相关的)细分领域(Niche),保持定力,不随便切换领域。
- Brendan Gregg:系统性能领域
- Jay Kreps: 消息中间件/实时计算领域+创业
- Brad Traversy: 技术媒体/教学领域,方向 Web 开发 + 编程语言
3、长期投入,三人都持续投入了 10 年。
4、年度细分计划+持续可量化的价值产出(Persistent & Measurable Value Output)。
- Brendan Gregg:除公司日常工作产出以外,每年有超过 10 份以上的技术文档和演讲视频产出,平均每年有 2.5 个开源工具产出。十年共产出书籍 2 本,其中《System Performance》已经更新到第二版。
- Jay Kreps:总体有开源产品+公司产出,1 本书产出,每年有 Kafka 和周边产品发版若干。
- Brad Traversy: 每年有 Youtube 免费视频产出(平均每年 80+)+Udemy 收费视频课产出(平均每年 1.5 门)。
5、以终为始是牛人和普通人的一大区别。
普通人通常走一步算一步,很少长远规划。牛人通 常是先有远大目标,然后采用倒推法,将大目标细化到每年/月/周的详细落地计划。Brendan Gregg,Jay Kreps 和 Brad Traversy 三人都是以终为始的典型。
上面总结了几位技术大牛的成长模式,其中一个重点就是:这些大牛的成长都是通过 持续有价值产出(Persistent Valuable Output) 来驱动的。持续产出为啥如此重要,这个还要从下面的学习金字塔说起。
三、学习金字塔和刻意训练
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,它认为:
- 我们平时上课听讲之后,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大致只有 5%左右;
- 书本阅读的平均留存率大致只有 10%左右;
- 学习配上视听效果的课程,平均留存率大致在 20%左右;
- 老师实际动手做实验演示后的平均留存率大致在 30%左右;
- 小组讨论(尤其是辩论后)的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 50%左右;
- 在实践中实际应用所学之后,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 75%左右;
- 在实践的基础上,再把所学梳理出来,转而再传授给他人后,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 90%左右。
上面列出的 7 种学习方法,前四种称为 被动学习 ,后三种称为 主动学习。
拿学游泳做个类比,被动学习相当于你看别人游泳,而主动学习则是你自己要下水去游。我们知道游泳或者跑步之类的运动是要燃烧身体卡路里的,这样才能达到锻炼身体和长肌肉的效果(肌肉是卡路里燃烧的结果)。如果你只是看别人游泳,自己不实际去游,是不会长肌肉的。同样的,主动学习也是要燃烧脑部卡路里的,这样才能达到训练大脑和长脑部“肌肉”的效果。
我们也知道,燃烧身体的卡路里,通常会让人感觉不舒适,如果燃烧身体卡路里会让人感觉舒适的话,估计这个世界上应该不会有胖子这类人。同样,燃烧脑部卡路里也会让人感觉不适、紧张、出汗或语无伦次,如果燃烧脑部卡路里会让人感觉舒适的话,估计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很聪明,人人都能发挥最大潜能。当然,这些不舒适是短期的,长期会使你更健康和聪明。波波一直认为, 人与人之间的先天身体其实都差不多,但是后天身体素质和能力有差异,这些差异,很大程度是由后天对身体和大脑的训练质量、频度和强度所造成的。
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心智成熟和自律的人就会对自己进行持续地 刻意训练 。这个刻意训练包括对身体的训练,比如波波现在每天坚持跑步 3km,走 3km,每天做 60 个仰卧起坐,5 分钟平板撑等等,每天保持让身体燃烧一定量的卡路里。刻意训练也包括对大脑的训练,比如波波现在每天做项目写代码 coding(训练脑+手),平均每天在 B 站上输出十分钟免费视频(训练脑+口头表达),另外有定期总结输出公众号文章(训练脑+文字表达),还有每天打半小时左右的平衡球(下图)或古墓丽影游戏(训练小脑+手),每天保持让大脑燃烧一定量的卡路里,并保持一定强度(适度不适感)。
关于刻意训练的专业原理和方法论,推荐看书籍《刻意练习》。
注意,如果你平时从来不做举重锻炼的,那么某天突然做举重会很不适应甚至受伤。脑部训练也是一样的,如果你从来没有做过视频输出,那么刚开始做会很不适应,做出来的视频质量会很差。不过没有关系,任何训练都是一个循序渐进,不断强化的过程。等大脑相关区域的"肌肉"长出来以后,会逐步进入正循环,后面会越来越顺畅,相关"肌肉"会越来越发达。所以,和健身一样,健脑也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,需要循序渐进(Incremental)+持续地(Persistent)刻意训练。
理解了学习金字塔和刻意训练以后,现在再来看 Brendan Gregg,Jay Kreps 和 Brad Traversy 这些大牛的做法,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是建立在持续有价值产出的基础上的,这些产出都是刻意训练+燃烧脑部卡路里的成果。他们的产出要么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产出,例如 Jay Kreps 的 Kafka 开源项目和 Confluent 公司;要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,再整理传授给其他人的产出,例如,Brendan Greeg 的技术演讲 ppt/视频,书籍,还有 Brad Traversy 的教学视频等等。换句话说,他们一直在学习金字塔的 5 ~ 7 层主动和高效地学习。并且,他们的学习产出还可以获得用户使用,有客户价值(Customer Value),有用户就有反馈和度量。记住,有反馈和度量的学习,也称闭环学习,它是能够不断改进提升的;反之,没有反馈和度量的学习,无法改进提升。
现在,你也应该明白,晒个书单秀个技能图谱很简单,读个书上个课也不难。但是要你给出 5 ~ 10 年的总体技术成长战略,再基于这个战略给出每年的细分落地计划(尤其是产出计划),然后再严格按计划执行,这的确是很难的事情。这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+深度思考,要燃烧大量的脑部卡路里!但这是上天设置的进化法则,成长为真正的技术大牛如同成长为一流的运动员,是需要通过燃烧与之相匹配量的卡路里来交换的。成长为真正的技术大牛,也是需要通过产出与之匹配的社会价值来交换的,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进化。你推进了社会进化,社会才会回馈你。如果不是这样,社会就无法正常进化。
四、战略思维的诞生
一般毕业生刚进入企业工作的时候,思考大都是以天/星期/月为单位的,基本上都是今天学个什么技术,明天学个什么语言,很少会去思考一年甚至更长的目标。这是个眼前漆黑看不到的懵懂时期,捕捉到机会点的能力和概率都非常小。
工作了三年以后,悟性好的人通常会以一年为思考周期,制定和实施一些年度计划。这个时期是相信天赋和比拼能力的阶段,可以捕捉到一些小机会。
工作了五年以后,一些悟性好的人会产生出一定的胆识和眼光,他们会以 3 ~ 5 年为周期来制定和实施计划,开始主动布局去捕捉一些中型机会点。
工作了十年以后,悟性高的人会看到模式和规则变化,例如看出行业发展模式,还有人才的成长模式等,于是开始诞生出战略性思维。然后他们会以 5 ~ 10 年为周期来制定和实施自己的战略计划,开始主动布局去捕捉一些中大机会点。Brendan Gregg,Jay Kreps 和 Brad Traversy 都是属于这个阶段的人。
当然还有很少一些更牛的时代精英,他们能够看透时代和人性,他们的思考是以一生甚至更长时间为单位的,这些超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。
五、建议
1、以 5 ~ 10 年为周期去布局谋划你的战略。
现在大学生毕业的年龄一般在 22 ~ 23 岁,那么在工作了十年后,也就是在你 32 ~ 33 岁的时候,你也差不多看了十年了,应该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(你的行业和领域)有一个比较深刻的领悟了。如果你到这个年纪还懵懵懂懂,今天抓东明天抓西,那么只能说你的胆识格局是相当的低。在当前 IT 行业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,到 35 岁被下岗可能就在眼前了。
有了战略性思考,你应该以 5 ~ 10 年为周期去布局谋划你的战略。以 Brendan Gregg,Jay Kreps 和 Brad Traversy 这些大牛为例,人生若真的要干点成就出来,投入周期一般都要十年的。从 33 岁开始,你大致有 3 个十年,因为到 60 岁以后,一般人都老眼昏花干不了大事了。如果你悟性差一点,到 40 岁才开始规划,那么你大致还有 2 个十年。如果你规划好了,这 2 ~ 3 个十年可以成就不小的事业。否则,你很可能一生都成就不了什么事业,或者一直在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事业。
2、专注自己的精力。
考虑到人生能干事业的时间也就是 2 ~ 3 个十年,你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短暂,这时候你会把精力都投入到实现你的十年战略上去,没有时间再浪费在比如网上的闲聊和扯皮争论上去。
3、细分落地计划尤其是产出计划。
有了十年战略方向,下一步是每年的细分落地计划,尤其是产出计划。这些计划主要应该工作在学习金字塔的 5/6/7 层。产出应该是刻意训练+燃烧卡路里的结果,每天让身体和大脑都保持燃烧一定量的卡路里。
4、产出有价值的东西形成正反馈。
产出应该有客户价值,自己能学习(自己成长进化),对别人还有用(推动社会成长进化),这样可以得到用户回馈和度量,形成一个闭环,可以持续改进和提升你的学习。
5、少即是多。
深耕一个(或有限几个相关的)领域。所有细分计划应该紧密围绕你的战略展开。克制内心欲望,不要贪多和分心,不要被喧嚣的世界所迷惑。
6、战略方向+细分计划都要写下来,定期 review 优化。
7、要有定力,持续努力。
曲则全、枉则直,战略实现是不可能直线的。战略方向和细分计划通常要按需调整,尤其在早期,但是最终要收敛。如果老是变不收敛,就是缺乏战略定力,是个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大问题。
别人的成长战略可以参考,但是不要刻意去模仿,你有你自己的颜色,你应该成为独一无二的你。
战略方向和细分计划明确了,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执行,十年如一日铁打不动。
8、慢就是快。
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和种树一样是生长出来的,需要时间耐心栽培,记住**慢就是快。**焦虑纠结的时候,像念经一样默念王阳明《传习录》中的教诲:
立志用功,如种树然。方其根芽,犹未有干;及其有干,尚未有枝;枝而后叶,叶而后花实。初种根时,只管栽培灌溉。勿作枝想,勿作花想,勿作实想。悬想何益?但不忘栽培之功,怕没有枝叶花实?
译文:
实现战略目标,就像种树一样。刚开始只是一个小根芽,树干还没有长出来;树干长出来了,枝叶才能慢慢长出来;树枝长出来,然后才能开花和结果。刚开始种树的时候,只管栽培灌溉,别老是纠结枝什么时候长出来,花什么时候开,果实什么时候结出来。纠结有什么好处呢?只要你坚持投入栽培,还怕没有枝叶花实吗?